第666章 血亏的一年
南,给刘元抽调了一千吏员。
如今天津沈世魁要增兵,又抽了大量的囤兵过去,所以丁毅没给王卫忠吏员,让他自己解决。
这边人口众多,且有大量的军户。
王卫忠来后先查验人口,从当地县衙得到的资料是一万三千多户,五万多人。
有了登莱两地的经验,王卫忠知道,地主和缙绅们都会隐瞒人口,大量的奴仆,甚至佃户都不会被统计在里面,真实的人口,肯定更高。
地主和缙绅之所以隐藏人口,一是为了少交税,因为有时官府会按人头来收税,二是为了少出徭役,地主和缙绅被分配到徭役时,通常也是出钱找人替找,少徭役,自然就少出人,少出钱了。
第三点还可以囤集人手,练为家丁,从而保护自己家族和利益和财富。
十月八日,王卫忠在临清召吏员。
吏员要求,普通百姓或下层军户,成年精壮,有识字的当然优先。
消息一出,全城哗然,必竟在大明朝,大伙还是很愿意当吏员的。
而且王卫忠这边吏员的待遇可以说非常好。
首先包吃,这一点在整个大明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,丁毅现在粮多,又能从水陆两路运过来,囤田也不错,所以丁毅控制的地盘上,吏员们都包吃。
别看包吃这么简单,其实一下子解除了吏员们的后顾之优。m.sttgxcl.com
他们至少自己能吃饱了,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啊。
然后是每月五钱银子,每干满三年加一钱,最高二两封顶。
仅银子,吏员每年能拿到六两,听起来好像有点少,但王卫忠包吃,这是纯到手的,算是比较高的。
明朝县衙从九品官的俸禄是全年60石,这是明初制定的。
在万历时,本色俸为42石,折色俸为12石。
实际拿到手,实米为12石,折银俸为25石。(这个折银俸就不好说了,假设万历时一两银能买一石米,朝廷就是要给从九品官25两银或二十五石米,但现在二两银买一石米,你以为朝廷会给你五十两银?错,朝廷可能反过来给你十二石米,总之什么不值钱,朝廷肯定给你什么。)
另外的折绢俸,折布俸都是一样。
现在明末是米难求,银也难求,但山东这边,特别临清这里,米银都不缺,那就无所谓给什么。
明末最重要的还是吃饱的问题,丁毅首先保证他们吃饱,那到手五钱银,是相当吸引人。
王卫忠到了不到一个月,就招满了一千吏员。
然后和胶州登莱一样,先集训半年。
有的学量田,有的学收税,有的学捕快,所有人还要队列训练,好吃好喝供着,前期是登州大量的银子哗啦啦的支持他们。
现在全是投入,但丁毅也不急,等这边吏员训练好,当然就是开始收钱的时候。
其实据说明末巅峰有两亿人口,大明帝国的人是不少的。
但满清几次入关,烧杀抢掠,全是在这边,使得大量的人口要么被抓,要么被杀,要么逃走。
所以现在这边人口奇缺。
以丁毅的经营能力,只要没什么战事,给他两年时间,王卫忠和沈世魁都能赚钱,然后和徐敷奏那边形成收支平衡,这样丁毅就不用贴钱给三镇。
至此,经过这次入关之后,崇祯的调整,让丁毅拥有从山海关后面的蓟镇,到天津然后山东,大明关内东北方向有一大半地盘,到了丁毅手上。
这些地盘全加起来,面积已经有整个山东省这么大。
按丁毅走时给他们下的目标。
争取明年这个时期,蓟镇要囤田二十万亩,天津囤田十万亩,临清囤田十五万亩,三地为丁毅增加四十五万亩田。
三地战兵,分别要达到一万五,八千,八千,囤兵都要各有五千以上。
说实话兵员难度不大,但囤田这个难度还是有点大,主要看各镇配套的耕牛和农具,还有水渠建设能做到什么地步。
而因为三镇新开,又是增兵又是囤田,丁毅今年开支大增,投入在三镇的前期费用上,估计合计能达到一百五十万两以上。
崇祯十二年,丁毅注定又是血亏的一年。
特大好消息,退出转码页面,下载爱阅小说app后,全部小说免看广告,还能优先看最新章节。活动推广期间,用户还可以免费领取礼包100块钱话费。